廈門市園林植物園成為我省首個、万种园全國第八個保育植物超萬種的解锁植物園。
3月12日植樹節前夕,福建素有“綠色博物館”美譽的背后廈門市園林植物園(下簡稱“植物園”),迎來重要高光時刻,态密該園保育植物超1萬種,万种园是解锁福建省首個、全國第八個保育植物超萬種的福建植物園。
全球植物園約3700個,背后但能夠引種保存1萬種以上活植物的态密植物園,僅有20多個;在我國200多個植物園中,万种园此前也隻有7個,解锁包括華南國家植物園等。福建多年潛心耕耘,背后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終於成為福建首個“萬種園”。态密
我國首個“國家三角梅種質資源庫”、國家棕櫚植物遷地保育中心、中國首個以台灣和福建特色植物為主題的專類園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一長串國家級榮譽等身,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多年的堅守。日前我們走進這座園區,解鎖福建首個“萬種園”背後的生態密碼。
深耕植物引種馴化和品種選育
植物物種收集和保護,是衡量科學植物園的一個最重要指標。
深耕探索,久久為功。據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陳陽都介紹,建園以來,植物園堅持開展植物引種馴化和品種選育工作,推動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截至2025年2月,園區已從國內外引種和選育保護植物306科2023屬10058種(含品種和種下分類單元),主要包括棕櫚科、秋海棠科、鳳梨科、蘇鐵科、三角梅、多肉植物、薑目植物及閩台特色植物等熱帶亞熱帶植物。
其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約900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1種,二級保護植物7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5科57屬115種,福建省級重點保護植物29種,中國(含福建)特有種36個;自主培育植物新品種35個,其中三角梅、福建山櫻花16個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三角梅、秋海棠、薑花等19個品種獲國際登錄。
三角梅是廈門市花,植物園更是我國首個國家三角梅種質資源庫,截至目前,保存了1000餘份三角梅種質資源,500多個三角梅品種,其中16個品種為自主培育,成為國內保存三角梅品種資源最豐富的機構之一。
植物園花木生產科科長周群說,“2007年我園開始開展三角梅的雜交育種研究,已篩選出200餘份優質的三角梅可育資源,自主選育出授權三角梅新品種10多個,我國首個三角梅新品種‘中閩1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該品種曆經8年自主選育而成,具有抗蟲,抗病,花期長,花量大的優點,同時因其植株較為直立,植株節間極短,葉呈罕見的圓形或近圓形,葉厚,帶革質,是做三角梅盆花與盆景的極佳材料。
多年育種實踐,成就碩果累累——2020年,新品種“中閩2號”等10個新品種通過國家林草局評審;同年,清香型三角梅通過國際新品種登錄,填補“葉子花屬無香味”的行業空白。
“未來我們還將規劃收集全球三角梅種質資源11個種1500餘個品種,采用DNA、植物活植株等多方位資源保存方式,實現全球三角梅種質資源全覆蓋。”周群表示。
深度探索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利用
筆筒樹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早在3億6000年前就存在,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世界瀕危物種,原來隻發現分布在中國台灣、琉球群島和菲律賓,於1981年首次在廈門發現,是研究台灣海峽兩岸植物起源與演化、親緣與傳播關係的標誌性植物。
去年10月,植物園科研項目《福建省廈門市筆筒樹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人工擴繁與野外回歸》獲得中央財政林業發展項目支持,將首次啟動這一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工程。
對這一珍稀植物的保護,廈門走在前頭。此前,通過對筆筒樹的孢子繁殖、無菌培養以及拳卷葉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取得係列研究成果,獲得筆筒樹1萬多株,並立項製定兩岸通用標準《筆筒樹栽培技術規程》。
“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我們致力於植物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兩方麵的工作,製定長期的植物收集規劃,在引種栽培保育超萬種植物中,瀕危物種超1000種。”廈門市園林植物園主任丁印龍說。
積極踐行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責任,植物園發揮遷地保護場所的作用,與國家植物園體係建設相呼應,建成16個植物專類園區,形成了較為係統的植物保護和展示體係——
在多肉植物區,廈門引種栽培45科3208種,數量位居國內外植物園前列,科研成果獲廈門市科技進步獎1項。
在棕櫚科植物區,引種收集約97屬446種,數量名列中國植物園前茅,2011年獲批設立“國家棕櫚植物保育中心”。
在雨林植物區,構建熱帶雨林景觀與熱帶雨林植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將熱帶雨林北移並建成夢幻如仙境的城市園林景觀,成為超級網紅景點。
此外,在福建山櫻花、朱砂根、薑花屬植物、沙漠玫瑰、秋海棠屬植物、鳳梨科植物和竹類植物引種保育方麵,植物園也走在全國前列。
保護古樹名木10株,為每一株古樹名木建立詳細檔案;發表植物新分類群7個,填補植物相關類群分類學空白……
對種群的分類命名,是植物園對於業界的又一重大貢獻。據植物園二級研究員陳鬆河介紹,廈門在國內外首次發現命名和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就有7個,分別是匍匐廉序竹、長耳吊絲竹、中岩茶稈竹、萬石山思勞竹、耶耳竹、花葉唐竹(新變種)、黃果野鴉椿(新變種),其中前三者分別被《全球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收載。
深入開展兩岸植物引種交流融合
“去年11月首屆三角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辦期間,台灣同行為我園帶來了自主培育的三角梅新品——‘四倍體馬尼拉小姐、四倍體玫瑰紅’等,為我園的三角梅種質資源庫再添新品種。”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副主任蔡邦平表示。
兩岸開展植物引種交流,源自2003年,當年在廈門首次舉辦的“廈金植物園建設與城市綠化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向金門縣植物園贈送新優苗木200多種,拉開了兩岸植物物種交流的序幕。
此後,兩岸交流不斷。2014—2015年,廈台開啟秋海棠的交流合作與互訪,台灣業界友人送來近200種秋海棠,從此開啟植物園在秋海棠的收集保護與研究工作,目前已成為國內收集秋海棠種類最多的植物園。
蔡邦平說:“2022年7月,我們在園區南門建設閩台植物專類園,這是中國首個以台灣和福建特色植物為主題的專類園區,種植台灣赤楠、蘭嶼肉桂、福建山櫻花、福建紫薇、閩楠等約500種(含品種)台灣和福建特色植物,種苗大多來自長期合作的台企,為兩岸植物交流提供了重要展示平台。”
通過建設閩台植物園區、與台企和科研機構合作等方式,植物園在植物引種交流方麵先行先試,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推動兩岸在植物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再引種新增植物2000種以上,進一步豐富植物種質資源,加強新優品種選育、研究和推廣,積極拓展海峽兩岸植物學術交流合作,為廈門高顏值城市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丁印龍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