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這一創新性的儿园探索

时间:2025-04-20 10:56:08分类:休閑

原標題:為了特殊兒童贏得未來 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醫教結合見成效

心欣幼兒園的为特老師采取個性化施教,讓孩子們更好成長。殊儿市心

心欣幼兒園的童赢老師指導孩子做基礎動作練習。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衛琳 郭睿 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近日,厦门欣幼效《中國教育報》在頭版以《為了特殊兒童贏得未來》為題,儿园深入報道了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醫教結合”特色辦學取得的医教成效。這所隸屬市殘聯的结合见成專門招收聽障、孤獨症和腦癱等特殊兒童的为特幼兒園,本身就很特別——心欣幼兒園同時擁有教育資質和醫療康複資質,殊儿市心相關業務分別由市教育局和市衛健委指導,童赢是厦门欣幼效全國首家公辦醫教結合的特殊幼兒園。這一創新性的儿园探索,突破了行業限製,医教搭建起醫療康複和早期教育的结合见成全部鏈條,托起許多孩子的为特成長夢想。

課程設計“醫教結合”個性化施教

“來,拉著我的手站起來。”6日下午,在心欣幼兒園的康複室裏,小萍(化名)正在康複師的指導下練習站立。小萍出生時因缺氧而腦部受損,直到5歲還不會站立。她在心欣幼兒園學習快三年了,“現在能站能走,再過幾個月就要讀小學一年級了。”小萍的奶奶高興地說。

“這些年從幼兒園畢業的97個孩子,有58位在普通學校就讀。今年又有30多人要升入普通學校。”園長陳軍告訴記者,經過8年的摸索,心欣幼兒園不斷完善醫教結合辦學模式,建立起跨專業的團隊,以個案為中心,共同參與提供學生所需的服務,許多特殊孩子展現了喜人的進步。市殘聯康複醫院將門診延伸到心欣幼兒園,園內現有7名有資質的專業醫師和康複師。每天,特殊孩子既“上大課”,接受與普通幼兒園相同的藝術、語言、科學知識等培養,又“開小灶”,分別參加有針對性的康複個訓和專業治療。

在幼兒園的凍蠟工坊,杜麗萍老師正帶著兩名孩子製作果凍蠟燭,她說:“這可以鍛煉孩子的專注力、手部精細動作等。”心欣幼兒園有十幾間這樣各具特色的功能康複室,將康複訓練融入孩子喜歡的繪畫、水療、運動等活動中。“我們在設計個訓課時,除了做到專業和科學,還要考慮有趣,希望他們過一種幸福的康複教育生活。”心欣幼兒園教務處負責人劉曉彬說。

通過醫生、教師的全力配合,心欣幼兒園與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監控質量,摸索出了一套醫教結合的精準康複教育模式和康複課程,已形成《言語康複》《日常生活技能》《運動康複》和《藝術康複》等特色教材,這些課程為全國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優質康複提供了借鑒。

全能人才不少老師還是康複治療師

不同殘疾類別和程度的特殊兒童,各方麵能力水平及表現可能有巨大的差異。“我們每學期開學和期末,幼兒園都會組織老師、康複醫生、家長一起為孩子做評估,持續對他們進行評估,基於評估結果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給出意見,為每個孩子單獨製定康複目標和方案。”陳軍說,心欣幼兒園的老師畢業於師範院校或醫學院,除了教師,還有聽力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等,一部分還是“雙師型人才”:既是康複治療師,又有教師資格證。幼兒園注重跨學科培養人才,對教師進行相關醫學康複課程的培訓,對在崗的醫生和治療師進行相關教育課程的培訓,鼓勵老師、醫師做懂綜合康複手段的全能手,又是精通某領域的專家。

家長也是心欣幼兒園的“編外教師”。“比如孤獨症孩子有效的康複時間每周要達到25小時以上,這需要家長在課後一起來配合。”劉曉彬說,老師會在每天放學時和家長溝通康複教育的情況,第二天再根據家長的反饋進行指導。每學期,幼兒園老師和高校專家還會上門進行家庭康複指導。

融合教學“混齡混類”促共同進步

特殊孩子康複教育的目標是讓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融入社會。融合的理念在心欣幼兒園裏無處不在。

康複實驗部(1)班裏,6名孩子正跟著老師做語言遊戲,聽到屬於運動類的詞語時,孩子們就拍一下手。“這個班級同時有聽障、智障、孤獨症三類孩子。”陳軍說,心欣幼兒園剛建立時,是按照傳統以殘疾類別來給孩子分班,但問題很快出現了,“孤獨症班級裏,孩子們都沒有交流,這課該怎麽上?”於是,心欣幼兒園轉變思路,改成“混齡混類”,一個班級有不同殘疾類型的孩子,入學時間也不一樣,反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因為每一類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心欣幼兒園還積極創造條件讓特殊孩子回歸社會,與新景幼兒園、秀德幼兒園等共建,經常邀請普通孩子過來開展繪本表演、運動會等活動,也帶領特殊孩子到其他幼兒園參加主題活動。對於康複狀態較好、經評估可以去融合的孩子,心欣幼兒園和家長一起開展“轉銜教育”,讓孩子每周有部分時間去普通幼兒園融合,還可同時在心欣幼兒園進行專業康複,直到孩子能完全融入普校的生活。

【特寫】

曾經不會說話如今背起唐詩

5歲男孩小洋(化名)有聽力障礙,從兩年前開始,家住海滄的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坐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心欣幼兒園上學。他的父親張先生說:“把孩子送到這裏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來對了。”

張先生說,心欣幼兒園采取醫教結合的方式,每天都有醫生給孩子做聽力檢測,小洋的課表也是量身訂製。不會說話的他從跟著老師的口型學習最基本的語氣詞開始,從一個字到兩個字,再到一整個句子。“有一天,孩子在家說老師教了他們古詩,還突然背起了《詠鵝》。”張先生說,盡管孩子的發音隻有最親近的人才能聽懂,但那個場景自己至今難忘。如今,小洋已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今年9月他就能嚐試去普通幼兒園上課,和正常兒童融合。

曾經不願交流 如今開心自我介紹

在心欣幼兒園老師拍攝的一段視頻裏,7歲的小樂(化名)麵對鏡頭開心地做自我介紹。但實際上,小樂剛入園時,有典型的孤獨症症狀,不願與人交流,也沒有語言能力。醫生、老師聯合為小樂評估健康狀況,製訂適合他的課程,教他說話、交流。隨著小樂語言能力的提升、行為的改變,幼兒園將他安排進融合班,和聽障、腦癱孩子一起上課,讓他更加主動與人交流。今年秋天,小樂就能和小朋友一起踏進普通小學的教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