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汽車圈又有瓜了

时间:2025-04-20 15:20:43分类:娛樂

  汽車圈又有瓜了,捷被保時捷首款純電車型Taycan(配置|詢價)竟被外媒爆料稱超半數車輛的曝惊電池存在安全隱患!?人内

  日前,一個名為AlexVoigt的量电德國博主向海外知名電動汽車媒體teslriati投稿,公布了保時捷電動車的动车一些驚人內幕。

外媒報道截圖

  Alex援引一位保時捷總部員工的存电池隐消息稱,目前已經交付的患官Taycan車型中,大約有60%的偷偷車輛的電池存在安全隱患,嚴重的维修可能導致電池起火。

  保時捷總部員工向Alex透露,捷被官方已經知道這個問題,曝惊但是人内並沒有告知客戶和當地政府,而是量电在悄悄的處理這個問題——措施包括禁用出問題的電芯、偷偷更換電池等。动车保時捷內部甚至還有專人在統計和監控出問題的存电池隐車輛情況,以盡可能地減少出事故的可能性。

  消息曝出後,外媒teslarati向保時捷方麵進行了求證,其回複如下:

  “我與我們位於魏斯阿赫的研發部門進行了核實,所有說法都缺乏依據。根據這些信息,我們無法確認任何問題。”

  該報道發布後,在teslarati的網站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有網友認為匿名信源可信度不高,但也有網友指出大眾集團確實出現過排放門事件,媒體報道也不一定都是假的。

  文章的作者Alex在文末強調,自己仔細核實過該名保時捷員工的身份,並且還有朋友當麵見過該名保時捷員工。該名消息人士還向Alex透露了保時捷內部的更多細節,但出於對該員工的保護,Alex沒有進一步披露這些細節。

  Alex一直在德國生活,此前曾在汽車供應鏈行業工作,對汽車有一定的了解,他本人也有公開的油管、推特賬號。他表示,撰寫該報道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內情,而上述保時捷員工之所以要爆料此事,原因是不想看到保時捷因為電池風險問題釀成大禍。

  到目前為止,這一事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車東西也將時刻留意該事件的進展。

  01。電池可能被過充,首款電動車存安全風險

  保時捷Taycan係該品牌的首款純電動汽車,截止目前這款車已經在全球賣出了6萬餘輛,本次事件就是圍繞著這款車而展開。

  一位在德國祖文豪森保時捷總部工作的員工向Alex透露了保時捷Taycan的電池風險。

  Alex在報道中寫到,Taycan采用了800V的高壓架構,帶來了更快的充電速度,但是由於技術比較先進,其穩定性並不如特斯拉的400V架構或者其他製造商使用的低壓架構。為了縮短充電時間,車輛內部的電芯采用了並聯的方式,不過也帶來某些電芯的充電速度比其他電芯更快的問題。

  保時捷為了節省成本,選用的是一款比較廉價的車載充電器,再加上保時捷對Taycan的充電過程控製的並不算好,因此某些電芯存在過度充電的可能,進而會引發電芯過熱的問題,更嚴重的話還會引發火災。

  這個問題不隻在快速充電的時候會出現,即使以7.5kW功率(家用充電樁的功率)進行充電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隨著車載充電器工作的次數增加,電池出問題的概率會進一步提升,甚至需要更換整個電池組。

保時捷Taycan充電口

  保時捷總部員工稱,可能大約有60%已交付的Taycan(也就是3.6萬台)會出現電芯過熱的問題,而這60%的車輛中又有1%(約360台)已經出現了問題。

  他表示這些數據來自保時捷內部,目前官方正在不斷更新這些數據,以掌握最新的安全情況。

  Alex在報道中寫道,美國確實已經出現了一起Taycan自燃爆炸的事故,保時捷官方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存在,但是卻並未告知用戶和當地政府。甚至保時捷方麵還不打算為Taycan更換新的車載充電器,而是繼續運輸和銷售帶有安全隱患的Taycan。

保時捷Taycan曾在美國發生自燃爆炸

  02。官方了解風險私下對車輛進行處理

  雖然沒有更換車載充電器,但是保時捷方麵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安全問題。

  這位保時捷總部員工向Alex表示,為了保證安全,保時捷官方會將過熱(即有問題)的電芯禁用,並且跟整個電池組進行隔離。這樣做的結果是電池組的容量也會降低,進而會降低車輛的行駛裏程。

  對於續航降低的車型,保時捷方麵將會解鎖預留的電池容量,這樣車輛的續航就會彌補回來,從而讓客戶認為車輛沒有出現問題。

  Alex表示,雖然受到影響的電芯不再繼續使用,但隨著充電器繼續工作,車輛的電池也難免會出現新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保時捷官方和經銷商會對車輛進行秘密維修,但並不會告知車主具體問題。經銷商和保時捷方麵有嚴格的保密協議,如果經銷商違反了,將會失去保時捷的認證。

  保時捷總部員工向Alex表示,保時捷和經銷商會將出現問題的Taycan車型分為三組,分別為:

  綠色——可直接修複。

  黃色——與保時捷技術部門進行審查。

  紅色——需要更換部件。

  在這三類車型中,被標記為紅色的車型將會收到一個新的電池模組或者電池包,並進行更換。

  但該名保時捷員工向Alex透露,並非所有被標記為紅色的客戶都會被告知他們的電池模塊進行了更換。

保時捷Taycan

  保時捷方麵會將舊電池的序列號分配給新電池,然後將新電池的數據偽裝成舊電池修理後的數據並告知客戶。這樣一來,保時捷方麵就給客戶帶來了沒有修改硬件就完成了修複的假象。

  這位保時捷總部員工認為,這也是為什麽很難證明保時捷在欺騙客戶並且誤導公眾的原因。不過,在這位員工看來,隻要不更改充電器,更換電芯和模組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他表示,標記為綠色的車輛將會直接進行修複,而標為黃色的車輛最終的解決方法仍然有待確定,需要進行調查。

  保時捷方麵通知用戶需要對Taycan進行維修的時候,還會向客戶收取600歐元(約合人民幣4330元)的服務費用,而內部人工成本為26歐元(約合人民幣187.6元)。

  該總部員工向Alex表示,即使沒有進行任何維修,隻是更換了電池模塊,保時捷也會這樣收費。Taycan內部有33個電池模組,每個模組內有12個電芯,加起來一共有396個電芯,即使在保修範圍內的車輛,客戶也會通過支付人工費為保時捷帶來高額的服務和維護利潤。

保時捷Taycan電池組

  在這位保時捷總部員工看來,解決方法本不需要這麽複雜,另一家聲譽良好的供應商提供的70歐元(約合人民幣505元)的車載充電器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而目前為止,保時捷並不打算更換硬件。

  他認為這可能是出於成本考慮。在汽車行業,看起很小的額外成本最終都會變成一筆不小的支出,而目標成本則是衡量團隊成功的關鍵指標。其他消息人士也曾向Alex表示,在Taycan的開發過程中,滿足目標成本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可能正是保時捷選擇廉價充電器的原因。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操作,成本高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麵,目前已經交付的6萬輛Taycan都將進行昂貴的維修、測試和硬件修改,這將會導致保時捷的聲譽受到影響。

  此外,外媒Teslarati也聯係了保時捷方麵,並在11月23日得到了反饋:“我與我們位於魏斯阿赫的研發部門進行了核實,所有說法都缺乏依據,根據這些信息,我們無法確認任何問題。”

保時捷總部

  在看到了保時捷的反饋之後,保時捷總部員工在與Alex的一通電話中表示,這件事隻涉及一個很小的團隊,保時捷內部有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件事,保時捷方麵這樣的回複對他來說並不奇怪。

  Alex在文中表示,這位總部員工還在電話中曝出了更多的細節,但此前有保時捷員工泄漏信息後無法再在汽車行業找到工作,所以為了保護爆料人作者並未公布這些細節。

  03。建議用戶監視電池狀態曾拒絕特斯拉幫助

  Alex還對Taycan的電池質保提出了質疑。

  他表示,雖然保時捷也給出了8年16萬公裏的質保承諾,但是前提是用戶必須嚴格遵守電池使用規定。比如停放超過兩周的車輛應該連接到充電器,客戶必須保證Taycan的充電狀態維持在20%~50%之間,並且不能持續暴露在陽光下。

  而超過兩周沒有充電的車輛,車主需要先將電池充電至50%,並且車主需要每三個月檢查一次,並且確保電池的SoC在20%以上,此外,車輛必須停放在0~20度的環境內。

  如果用戶不遵守,質保周期就會被縮減為3年6萬公裏。

  此前保時捷Taycan的一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美國監管機構NHTSA調查,後者在今年初注意到Taycan車主的9項投訴,對Taycan發起了初步調查,認為這款車的12V電池會出現突然放電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車輛突然停車。

  隨即,保時捷召回了4.3萬輛Taycan到店進行維修。

保時捷Taycan

  Alex表示,奧迪e-tronGT和保時捷Taycan都由PPE平台上生產,但奧迪選擇了更好的車載充電器。這名保時捷總部員工也表示,奧迪e-tronGT並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隻是不明白為什麽保時捷在這方麵不向奧迪團隊學習。

  此外,他還透露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多年前,特斯拉曾經主動提出過幫助保時捷開發電池管理係統,但當時被保時捷拒絕了;大約三年前,保時捷通過奧迪方麵詢問特斯拉是否可以提供幫助,不過,這次特斯拉也選擇了拒絕。

  該保時捷總部員工認為,特斯拉其實一直願意幫助保時捷,但導致今天的問題純粹是因為保時捷的傲慢。

  04。結語:電池安全問題仍是重中之重

  目前來看,這起爆料是否屬實還沒有辦法確認,需要等後續進一步調查才能得到答案。但這起事件也反映出了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電池安全的重要性。

  從電動汽車開始規模化交付,電動汽車的自燃事件就沒有停止過,多個品牌旗下的車型都曾發生過自燃事件,這些自燃事件大多都被認為和動力電池相關。LG新能源更是因為自燃問題賠付了兩筆巨款,甚至還延遲了上市的進度。

  當下的智能電動汽車的競爭逐步轉向了智能化方麵,但從最根本上來說,動力電池的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