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该年因為沒有了海外市場

时间:2025-04-20 19:36:52分类:綜合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章言中国值國內對出口的该年看法整體偏悲觀,因為人們在判斷一個事情未來的出口趨勢時,很容易從自身經驗出發簡單線性外推。乐观理由當時國內實行了嚴厲的章言中国值隔離措施,終端需求急劇降溫,该年主流觀點認為海外也會這樣,出口因此不看好中國的乐观理由出口。2020年3月國內有序推進複工複產後,章言中国值不少人說後麵還得再次停工,该年因為沒有了海外市場,出口產品生產出來後也賣不出去。乐观理由

但實際上,章言中国值新冠疫情後中國出口非常強勁。该年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中國出口同比增速,2019年為0.5%,2020年為3.6%,2021年1-10月為32.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11月製造業PMI出口指數為48.5,已連續兩個月回升,因此11月中國出口大概率還會維持較高增速。

中國處於從外循環向雙循環轉型的過程中,出口仍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出口高景氣,對中國經濟有著多方麵的積極影響:第一,經濟很快從疫情衝擊中走出,這一點無需多言;第二,2020年外貿相關的就業人口達1.8億,出口好了,就業市場就穩了,今年10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比疫情前(2019年12月)的5.2%還要低;第三,出口高景氣帶動製造業相關的子行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和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1-10月製造業投資增加了1.3萬億,其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醫藥、專用設備三個行業貢獻了72.3%的增量,而它們都直接受益於出口高景氣;第四,經濟快速恢複後,政策可以著眼於更多中長期的事情,比如高壓治理地方債務風險、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和堅持“房住不炒”等。

當然,出口高增長也有一些不利影響。一是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工業品為主,而由工業創造的單位GDP所需的能源消耗,明顯高於服務業。出口高增速,是今年上半年能耗雙控目標完成較慢的重要原因,三季度政策開始加碼,拉閘限電範圍擴大,東北某省會城市甚至連紅綠燈都斷電了。

二是出口高景氣帶來高額的貿易順差,今年1-10月中國貿易順差達到了5106億美元,是曆史同期最高的。這使得人民幣在美元指數走強的情況下,持續強勢升值。一些出口企業反映稱,由於人民幣升值,它們的出口利潤被侵蝕了,拿了更多訂單但沒有多賺到錢。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未來出口形勢如何,對我們判斷經濟、政策、就業和匯率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目前主流觀點認為2022年中國出口增速將明顯回落,甚至有不少人看負增長的。和這些觀點相比,筆者要樂觀不少,認為2022年中國出口還有望維持兩位數的同比增速,斷崖式下跌的概率極低。

下麵將從全球貿易總量和中國出口份額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先來看全球貿易總量增長情況。對比曆史數據,會發現全球的實際GDP增速和貿易總額增速的走勢高度相關。這也容易理解,經濟增速越高,意味著生產和收入都增長得更快,從海外進口原材料和消費品的需求就越大。其中,發達國家是全球貿易增長的引擎,作為消費國它們的進口需求增長,帶動了中國等生產國的生產,進而又增加了對澳大利亞、巴西等資源國的原材料進口。疫情後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實施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海外消費需求激增,帶動了全球貿易迅速回暖。

根據2021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22年多數發達國家的GDP增速將放緩,但整體的降幅不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1年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的實際GDP增速分別為6.8%、6.3%、6.0%、5.8%、3.1%和2.4%,2022年的分別為5.0%、3.9%、5.2%、4.2%、4.6%、3.2%,德國和日本的GDP增速將回升。將上述6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看,2021年和2022年的實際GDP增速分別為5.3%、4.7%。因此,盡管上述六個消費國的實際GDP增速放緩,可能會壓製2022年全球貿易擴張的節奏,但因消費國經濟增長是緩慢回落的,筆者認為2022年全球貿易有望繼續維持較高增速,全球出口市場的蛋糕會以較快的速度做大。

再來看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疫情後中國生產最先恢複,除中國外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多方麵體現得淋漓盡致,疫苗接種方麵更是如此。根據OurWorldin Data網站的統計,截至2021年12月4日,全球疫苗平均接種率為55%(完全接種率44%、部分接種率11%),其中高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率為74%(完全接種率和部分接種率分別為68%、6%),而低收入國家的隻有6%(兩個疫苗接種率都是3%)。中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低,導致它們抵禦疫情衝擊的能力更弱,生產受到的衝擊也更大,訂單流向生產最早恢複的中國,是推動中國出口高景氣的重要力量。

但訂單從中國回流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這在數據上也得到了驗證。今年1-5月中國出口占全球貿易的份額,和2019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9個百分點。而到了今年6-8月,和2019年同期相比,中國出口市占率的增幅進一步上升到1.2個百分點。

展望2022年,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筆者認為中國出口的市占率將繼續高於疫情前。如果海外疫情超預期失控,中國出口市占率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一是全球疫情仍麵臨較大不確定性。盡管全球疫苗接種率有序提高,但觀察全球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仍呈現以3-4個月為一個周期的波動,今年11月處於第四輪上升期的開始。導致新增確診病例數周期性波動的因素很多,包括現有新冠疫苗的保護期多在半年內、病毒變異(全球累計新冠確診人數已達2.7億人,現有確診2550萬人,龐大的基數意味著病毒變異的風險長期存在),以及各國抗疫力度不一但在全球深度融合的今天,疫情控製的短板在抗疫能力最弱的國家和地區。近期出現的Omicron毒株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恐慌,若2022年出現超級變異毒株,海外生產恢複將繼續受限,這會增加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需求。

二是中國產業鏈的安全性在疫情期間得到彰顯,這有助於中國企業增強和海外客戶的黏性。新冠疫情前,采購和生產全球化布局,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在跨國公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但新冠疫情爆發後,很多企業開始反思如何更好平衡營利性和安全性,因為一旦全球采購和生產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產業鏈都將受到影響。最典型的是汽車行業,東南亞國家疫情造成全球汽車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車同比減產預計超過20%。

中國作為唯一一個經聯合國認證的具備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疫情期間在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下,工業生產快速恢複,這對很多外國企業來說無疑極具吸引力。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6.2%,高於2019年的5.8%,而今年1-10月進一步提高到了17.8%。對國外企業來說,除了在中國設廠確保產業鏈安全外,擴大從中國進口同樣是維係自身平穩生產的重要選項。

三是新冠疫情給了很多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機會。中國屬於趕超型的製造業大國,在關鍵技術、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方麵,長期和國際巨頭存在差距,這使得很多國內外客戶對一些中國產品形成了就是不如國際知名品牌的看法。但實際上,中國製造在不斷升級。筆者調研了解到國內某生產數控機床的企業,經過十幾年努力,它們生產的機床在加工精度、穩定性等技術指標已經可以和國際巨頭持平了,但價格不到國際知名品牌的一半。而且售後服務做得更好,比如初期安排專人協助客戶安裝、現場教學培訓、設立了24小時的服務熱線等。

新冠疫情讓一些國內品牌得以嶄露頭角。疫情前因長期形成的固有觀念,國內外客戶更青睞國際知名品牌。但疫情爆發後,海外生產受限,部分客戶“被迫”購買中國製造,高性價比優勢被彰顯。以激光設備為例,和疫情前相比國產激光設備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了20%。筆者認為,對很多國家而言同樣如此,疫情讓它們增加了對中國產品的購買,憑借著高性價比這一法寶,更多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和海外客戶形成了黏性。

總的來說,2022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但降幅有限,因此全球貿易總的盤子將會繼續較快擴張。海外疫情仍有較大不確定性,疫情後中國產業鏈的安全性和中國製造的高性價比,都將使2022年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大概率會繼續高於疫情前。若海外疫情失控,中國出口的市占率可能進一步提高。因此,預計2022年中國出口仍有可能維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應樂觀一點看待。這意味著出口產業鏈對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人民幣貶值的風險也可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