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賀瑩瑩
通訊員馬俊良王凡存報道
本報慶雲訊“從土壤溫濕度上看,说话當前蘿卜易滋生蚜蟲和菌類,农作影響產量,舒服需‘飛防’作業。说话”10月19日,农作在慶雲縣尚堂鎮東郎塢村山東民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蔬菜種植基地,舒服負責人李同月接到縣農業保護與技術推廣中心發來的说话預警信息。隨即,农作在技術員指導下,舒服工人對150餘畝水果蘿卜進行了“飛防”。说话
隻需一部手機,农作就能輕鬆管理上百畝菜地。舒服李同月說:“再有20天就能收獲,说话看長勢,农作預計畝產能超8000斤。舒服多虧這‘高科技’,讓‘莊稼把式’種上了科技田。”
李同月說的“高科技”,是指集農事信息、科技指導、金融服務和電商銷售於一體的“神農口袋”APP。為推廣數字農業,慶雲縣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覆蓋全鏈條的產業園數字綜合管控平台,農戶下載安裝客戶端,溫室大棚、田間地頭安裝傳感器,全天候監測作物生長環境,視頻觀察作物長勢,土壤溫濕度、光照降水、病蟲害預警等信息實時上報,平台大數據分析。種植期間,實現農作物不舒服會主動“說話”。
數字化讓農業全鏈條有了“科技範兒”。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鶴介紹,圍繞“種、管、產、銷”產業鏈路,構建以覆蓋種植業態的數字農業雲平台係統為核心,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生產經營主體信用評價三大體係為支撐的“1+3”數字模式,以“活數據”實現實時監管、農技服務、安全追溯和信用評價四項功能。“目前已完成首批300家規模主體生產上圖入網,硬件設備正在布設,各類生產信息一張圖顯示。”張鶴說。
數字賦能,不僅種、管省心省力,全產業還多了“數字活力”。結合現代農業多元發展需求,打通各類數字化係統壁壘,建立集電子農務、土地流轉、農資配送和品牌營銷於一體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加強“數字成果”應用。通過平台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聯係,以平台為載體,設置農技在線服務係統,山東農業大學和山東農業科學院30餘位專家獲取果蔬生產、產品加工和電商營銷等周期性數據,拓寬技術指導和成果轉化渠道。農資監管、農機服務和農產品合格證開具,形成手機辦理、線上審批。另外,農民通過平台全麵掌握市場供需、加工增值和銷售渠道等信息,鏈條內建起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製。
數字賦能,讓產業融合更加多元。依托數字平台,慶雲縣探索“龍頭企業+基地”的經營模式,開發生產高附加值農副產品,轉化科研成果,培育引進精深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打造全產業鏈條融合發展新模式。借助平台,該縣成立科技創新聯盟,組建了3個主導產業專家團隊,科研人員定期跟進生產,目前已培育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22項成果在園區實現產業化,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5%。“今年,產業園預計實現產值超40億元,帶動3萬餘農民就業增收。”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洪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