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周含拿起手機看了眼時間

时间:2025-04-20 18:42:45分类:時尚

原標題:“線上坐診”的线上坐诊兒科醫生:給居家隔離的孩子治病,讓家長舒心

10月27日,儿的孩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門診,科医係統顯示上午還有最後兩名患者,隔离語音反複播放了幾次患兒姓名,治病診室的长舒門還是沒有被推開,周含拿起手機看了眼時間,线上坐诊11點45分。儿的孩

科室的科医微信群裏又有新消息彈出:“流鼻血需要配合別的藥一起嗎?具體用法是?”周含點開,用這短暫的隔离空當期給出回複:“先用海鹽水清洗完了再噴(藥),一天噴兩次,治病一次一個鼻腔噴兩下。长舒”

群裏緊接著有其他家長提問,线上坐诊周含剛回複完,儿的孩門診患者來了,科医他放下手機,切回到診室。

京都兒童醫院位於昌平區回龍觀東大街。10月22日,昌平區出現疫情,讓這家醫院棘手起來。北京唯一一個高風險小區和中風險小區距離醫院都不過5公裏左右,回龍觀地區也有多個小區因出現密接者臨時封閉管理,最近的距離醫院不足1公裏。

而這範圍內的兒童,是京都兒童醫院日常接診的主要人群。

10月26日,醫院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則消息,公開了12個涉及兒童常見病的科室的微信群助手二維碼,醫生群內“值班”,為居家隔離的孩子家長免費在線回答相關提問。

這其中,有像周含一樣出門診的醫生,也有不少正在居家隔離的醫生。截至28日,醫院12個科室已經有超過90個患者交流微信群。食堂裏、地鐵上、衛生間裏……他們找出空隙,回家長信息。

家長有時也會要求添加醫生微信私聊。他們不忍拒絕,“手機對麵是一對焦急的父母。”

周含在門診接待患兒。受訪者供圖

“有我們在,你怕啥?”

疫情再次襲來,京都兒童醫院的谘詢頻繁響起:“孩子感冒了,但封閉在家,用不用去醫院做霧化呢?”、“孩子咳嗽,有痰,但不發燒,需要去醫院查一下嗎?”

封閉小區的孩子如需就診,得乘救護車來醫院閉環管理,而有的時候,患兒其實並無大礙。也有的患兒雖然不在封閉小區,但家長不願在這個時候帶著孩子折騰到醫院,可是他們也需要科學指導。

10月26日,醫院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公開了包括外科、呼吸過敏科、消化科、新生兒科等12個涉及兒童常見病的科室微信群助手二維碼,文章說:“社群醫生來幫忙,有我們在,你怕啥?”

高京莎是心髒、消化和綜合內科的微信群助手。

最近幾天,院內人手緊缺,有時她要去支援科室工作,晚上10點多集中處理消息的時候,好友申請人數暴增,幾十條信息她都要一一回複,“現在孩子什麽症狀”“是要掛號還是加入健康交流群?”

即便工作繁瑣,高京莎依然堅持線上“分診”。一方麵,她要幫助家長初步判斷孩子的情況,以進入合適的科室群,另一方麵,她也要判斷對方是否真是患兒家長。

周含提到,耳鼻喉科共有4個微信群,其實是在2018年就陸續建成的,但並沒有廣泛對外,成員是已經就診過的患兒家長,他在群裏回複大家關於複診時間、藥量調整等問題。

群被徹底放開後,壓力隨之而來。

耳鼻喉科原本有4名全職醫生和2名兼職醫生,但目前隻有2名醫生可出門診。哭鬧是來就診患兒的常態,醫生要用鼻腔鏡、耳腔鏡進一步檢查,有的時候,一名患兒就要看診20多分鍾。

相較以往,周含門診接待患兒數每日少了10個左右,但網上谘詢人數卻多了數倍。

吃飯時,地鐵上,睡覺前……零星的時間他都端著手機。對於耳鼻喉科的患兒來說,一旦發病大多是急症,例如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鼻炎或者中耳炎,患兒伴隨突然且劇烈的疼痛,家長措手不及。

所以對於家長們的急迫,周含感同身受。如果在問詢中發現孩子的情況比較嚴重,周含會果斷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哪怕是這個小區封閉了,孩子坐救護車也要來。”

工作空閑時,周含在群裏和患兒家長交流。受訪者供圖

血液病患兒家長的“定心丸”

“薑大夫,我家孩子臉紅了怎麽辦?”

“薑醫生,孩子昨天晚上洗澡,今天上午發燒了,有痰,頭有點疼,您看吃點什麽藥?”

“帆大夫,孩子能吃佛手瓜嗎?”

與耳鼻喉科不同,血液腫瘤中心接診的孩子大多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不少經過治療的孩子出院後仍需要定期複診,一旦身體出現細微異常,可能就是不好的征兆,需要家長格外留心。

隔離期間沒辦法及時來醫院,家長們在微信群裏不間斷地“呼叫”移植中心醫生薑帆。

科室人手緊缺,在崗的醫護人員任務繁重,能夠正常上下班的薑帆成了“全能手”,病房的事忙完了,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就用來回微信。家長們急的事兒,她也急,很多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有時候家長們也能摸清一個大概,但結果從薑帆嘴裏說出來,家長們才算是吃下“定心丸”。

移植科還有一個特殊性,患兒對於食物衛生的要求異常高。

“治療會把他的免疫功能摧毀,不管是化療期還是移植期,任何一個小感染對於做移植患者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孩子們的所有食物都需要進行殺毒,從做飯到吃進孩子嘴裏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正因此,平日裏,孩子的一日三餐多由租住在周圍的家長在家中做好、消毒好後送來醫院。而北京此次出現疫情後,多位家長被居家隔離,給孩子送飯成了棘手難題。

這種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

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現時,醫院社會服務部就開始讓各科室護士統計被封控的患者家屬,與家長商定好時間後,再由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前往各個小區領飯、送飯,一日三餐都如此,遇到一天需要吃四餐的孩子,還需要再多跑一趟。

這次,醫院借鑒了之前的經驗,10月22日晚,宏福苑小區封控管理,23日,送飯服務便再次啟動。

薑帆在血液科的交流群中給患兒家長回複信息。受訪者供圖

緩解家長們的焦慮情緒

由於醫院的職工宿舍位於宏福苑小區,很多醫生這段時間也在居家隔離。

10月26日,醫院將各科線上谘詢群開放後,開始呼籲居家隔離中的醫生們加入線上問診隊伍,解決更多患者家庭的問題。急診科醫生展紅記自10月25日開始居家隔離,進入了自己比較擅長的呼吸科和消化科患者群。

當時各群已經有科室醫生、值班主任、藥房大夫“在崗”。線上問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很簡單,基本就是兒童感冒、拉肚子等常見症狀,以及慢性病和術後恢複問題,以及一些常見藥品的服用方法。

群裏有醫生看到了就及時回複,如果其他醫生有補充,就會在下麵繼續接龍。

顯然,大家都不想讓提問的家長長時間等待,甚至也有家長冒昧地提出加微信單獨谘詢,這樣的要求展紅記也沒法拒絕,他知道,手機對麵是焦急的患兒父母。

通過群裏大家的提問,展紅記也發現家長們普遍存在一些誤區:“不是所有的症狀都要那麽心急火燎趕到醫院。尤其是一些緊急情況。比如孩子誤服藥物、嗆到噎到等,家長首先應做一些急救處理,慌慌張張去醫院可能會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情況在群裏說明白,就能讓很多家長知曉。在這裏,他找到了比麵對麵和患者交流更好的科普方式。群裏的患兒家長們也會互相討論,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人麵臨的。

周含感覺到,他回答問題時有多人在“圍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接話或者追問。有些問題並不大,可能是簡單的鼻塞、流鼻涕或者患兒的護理技巧,但大家渴望專業醫生的答案。還有的時候,周含會專門回看一下大家繁多的聊天記錄,對一些家長的錯誤做法或者不嚴謹表述,他會專門“辟謠”。

時間最長的一次,他和一位家長在群裏來回問答討論了半個多小時,那天他出診一天下班回到家,其實已經很累,但話題遲遲未結束。

“那位家長經驗十足。”這是周含很無奈的一種情況,他們從網上查到的各種經驗,可能並不科學,也並不適用他家裏的患兒,但是沒有醫學知識的家長會盲目認為自己成了半個醫生。講授正確的方法之前,周含需要把對方錯誤的認知推翻,一來一往,交談成了一種辯論。

相比較治療患兒,周含覺得他們更多的是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給家長們做心理疏導。

“家長們提問時,心裏大多是有答案的,已有的操作基本也是正確的,大家就是想從我嘴裏得到一個認可,而且這個認可很重要,有可能決定了這個家長今晚上睡不睡得著。”

記者張靜姝實習生李欣然

編輯左燕燕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