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特區

时间:2025-04-20 09:46:01分类:百科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马磊民满《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我們黨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用四個階段進行了全景式總結,並圍繞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忘办人從13個方麵全麵總結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初心创新偉大成就,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守正商学新飛躍,確立了習近平同誌黨中央的意的院核心、全黨的马磊民满核心地位,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忘办人指導地位,這兩個“確立”也反映了全黨、初心创新全軍、守正商学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意的院心願,標明了堅強的马磊民满領導核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是不忘办人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初心创新根本性問題,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守正商学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意的院

創辦於1994年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成長為中外高水平合作辦學的典範。目前學院正在以“一體兩翼”的辦學格局,立足長三角,輻射京津冀、粵港澳,振翅搏擊助力中國經濟發展,並在瑞士、安卡拉設立校區,發揮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節點,在黨的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無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也為學院未來的發展、二次騰飛指明了方向。《決議》中指出:“要源源不斷培養造就愛國奉獻、勇於創新的優秀人才,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麵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這是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三新一高”的要求,著眼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一所國際化特征明顯,經濟金融管理學科教育特色鮮明的商學院,是國內率先引入西方先進管理理論、教學模式並開展教學實踐的商學院,建院以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立足中國又兼具國際視野的高級管理人才,也為中西方經濟金融管理理論的互鑒傳播交融做出了顯著貢獻。立足新時代,把握新要求,迎接新挑戰,學院要胸懷“兩個大局”、心係“國之大者”,增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論述——“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全麵推進落實學院“十四五”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實現以下幾個新作為:

一是要在國家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中有所作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切實肩負起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曆史使命。近幾年總書記多次講“國之大者”,何為“國之大者”?“人民”就是一切,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因此我們培養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高級管理者都要心係“國之大者”,要有體現“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與前瞻眼光,這樣的人才是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

二是要在國家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有所作為。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不僅僅是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技創新主力軍團隊的建設,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還需要有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製度體係建設和圍繞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生態建設,這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學家和高素質的管理者深入的參與和運維,學院的教授們應該要為製度的創新、管理的創新貢獻智慧。

三是要在對接國家和地方戰略發展需求中有所作為。目前學院學生中來自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三個地區的為數不少,這三個區域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也已上升為國家區域建設的主要戰略,為此學院要充分利用發揮好上海、北京、深圳三個校區的資源,主動對接這三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除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外,還要謀劃打造建設好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智庫,為國家和地方發展共享中歐智慧。

四是在“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中有所作為。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就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就是《決議》中指出的“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因此我們看到,任何科學理論必須本土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學院創辦之初從西方引進先進的管理理論,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中國企業的管理者們提供了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新模式,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被世界廣泛關注,學院“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的特征越來越得到彰顯,中歐案例庫的中國案例已由哈佛、毅偉、歐洲案例中心共享,從中國到歐洲瑞士、非洲安卡拉,我們的學生、校友、教授們的國際化研學交流,正在不斷地為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理解,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彼此信任,為引導國際社會形成正確的中國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爭取更多的理解者、支持者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