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燃!超燃成功廈大成功發射火箭 驗證多項火箭回收關鍵技術
帶有“翅膀”的发射“嘉庚一號”可重複回收利用,以後還能看它繼續飛。火箭火箭回收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許蔚菡、验证通訊員歐陽桂蓮)5,多项4,关键3,技术2,超燃成功1,发射發射!火箭火箭回收
昨日上午7時28分,验证在我國西北部沙漠無人區特種飛行試驗發射陣地,多项廈門大學“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关键並在指定著陸點回收成功。技术直飛蒼穹,超燃成功問鼎九天,廈大這枚火箭刷爆不少人的朋友圈。
廈門大學表示,此次發射的目的有兩個:在火箭上做一場空氣動力學試驗和驗證火箭的回收重複使用技術。其中,空氣動力學試驗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民航飛機速度到現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實現兩小時內全球直達;火箭的整體回收,則邁出了我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
小目標
實現2小時全球直達
科研團隊利用7個月完成火箭的研製。
“嘉庚一號”由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和北京淩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研製,總長8.7米、翼展2.5米寬、起飛質量3700公斤,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最大飛行高度26.2km。
2017年,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將“民機渦輪基組合動力係統”項目列為牽引性發展方向。所謂“民機渦輪基組合動力係統”項目,研究的是高超聲速民用飛機的“心髒”———航空發動機,最終目標就是提升民航飛機速度到現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實現兩小時內的全球直達,徹底改變世界航空格局和人類交通文明。此次“嘉庚一號”成功飛行並演示驗證雙乘波前體布局的氣動性能,是該項目達成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此外,“嘉庚一號”火箭最後是以“帶翼水平滑翔+傘降回收”的方式在指定著陸點成功回收。它的整體回收,邁出我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
快速度
用7個月造一枚火箭
據了解,此次研製工作從“雙一流”校級重大項目立項到成功發射曆時僅七個月。由廈大航空航天學院與北京淩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成立重大項目工作團隊,精心組織了航空、機械、儀器、電氣、控製等各學科優秀青年教師協同開展快速迭代論證,選派碩、博士研究生長駐設計場所、生產車間、總裝廠房和發射陣地。可說是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效率,完成了這款新型火箭的研製和發射任務。
你所不知道的廈大航空係
我國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可追溯到20世紀初,福建更是開創我國航空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
根據廈門史料記載,1928年8月,一批華僑在海外籌募資金並籌辦廈門五通民用航空學校,該校堪稱中國民辦航空教育的發祥地。廈門人陳文麟更是在九十年前駕駛“廈門號”飛機從英國倫敦起飛,途經歐亞十幾個國家,行程1.5萬公裏,成就了中國最早的國家長途飛行。
1944年4月,廈門大學正式成立航空工程係,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最早創辦航空本科教育的高校之一。航空工程係的第一任係主任是法國國家航空博士葉蘊理教授,其後幾任係主任和師資也大多聞名遐邇。強大的師資和實訓、實習手段,讓廈大航空工程係的學生出類拔萃。被譽為機器人“中國老爸”的張啟先院士,被譽為“中國飛豹之父”的陳一堅院士,都是廈大航空工程係校友中的佼佼者。
1951年,因中央部署調整,廈大、北洋大學和西北工學院的航空係合並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廈大航空係停辦;2008年,廈大87周年校慶,廈大航空係舉行複辦揭牌儀式。曆時7年後,2015年4月6日,學校整合相關學科資源,由原航空係、機電工程係和自動化係成建製合並,組建成立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發動機專家尹澤勇出任院長。
目前,廈大航空航天學院不斷加強創新平台和團隊建設,逐步形成以空天飛行器及動力技術、高端裝備智能設計與製造、運載器複雜環境動力學與控製、先進航空工程服務技術四個特色發展方向。
這些高校也曾成功發射火箭
其實,除了廈門大學,國內還有不少高校自主研發火箭或衛星並已送入太空。中國第一枚自行研製並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是1958年9月8日由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研製發射的二級固體探空火箭“東方-1號”。
2000年,清華大學成功發射一顆50kg級的小型衛星———清華一號。這是清華大學發射的第一顆衛星。2006年11月1日8時,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薛鬆柏按下“北航1號”電子點火按鈕,宣告了中國首枚完全由大學在校本科生獨立設計、製作完成的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2010年9月,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研製的兩顆“皮星一號A”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搭載發射。2015年9月20日,浙江大學自主研製的兩顆皮衛星“皮星二號”與另外的18顆衛星一起準確入軌。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也都有衛星升空入軌,閃耀在太空。
閃耀在宇宙中的“廈門之星”
天空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不少“廈門星”。其實,命名小行星並不容易。獲得正式編號具有命名權的小行星50多萬顆,其中已命名的有2萬多顆,這2萬多顆中隻有將近400顆具有中文名稱。
其中,與廈門大學有關的就有三顆小行星,一顆叫“陳嘉庚星”,編號2963;一顆叫“餘青鬆星”,編號3797;還有一顆叫作“陳景潤星”,編號7681。
陳嘉庚星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64年發現的,為了紀念陳嘉庚畢生傾資興學,1990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第2963號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餘青鬆星”則是美國哈佛—史密鬆天體物理天文台為表彰餘青鬆在天文學上的重大貢獻,將他們台發現的第3793號小行星命名為“餘青鬆星”。餘青鬆1897年出生於廈門,後回國到廈門大學任天體物理學教授。廈門大學1927年9月設立天文學係,餘青鬆出任該係首位主任。有趣的是,發現“陳嘉庚星”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就是在餘青鬆的主持下建立的。
而“陳景潤星”於1996年12月24日發現於興隆(河北省)。這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觀測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獲得命名權的小行星中第一顆編號為素數的,考慮到素數是陳景潤先生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文學家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
去年廈門二中校慶時,七旬校友陳棟華為感謝母校,送了一顆“廈門二中星”,編號為16319。廈門二中也成為福建省第二所在天上擁有星星的中學。天文愛好者的陳棟華還以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搖籃地“Kulangsu”(即閩南話“鼓浪嶼”的發音)分別命名了兩顆小行星。
2005年,廈門一中生物老師曾國壽也獲得一顆編號為21398的“曾國壽”小行星。這顆小行星是1998年由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所屬的近地球天體研究組發現的。為表彰曾國壽2003年獲得美國英特爾傑出教師獎第一名,林肯實驗室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Zeng Guoshou(曾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