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江小聰 吳鵬波 通訊員 鄭素描)近日,厦门寻亲寻根同安區再傳喜訊,市同同安區僑聯成功入選2023—2024年度全國僑聯係統基層組織典型選樹單位。安区這一榮譽的侨联背後,是帮助同安區僑聯70餘年來以“根”為脈、以“情”為橋的余名默默堅守與奉獻。
千年銀城同安是海外著名僑鄉,現居海外的同胞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達到了300多萬人,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全區歸僑僑眷5萬餘人。厦门寻亲寻根近年來,市同同安區僑聯以“四海同安”為願景,安区創新打造“心係桑梓”服務品牌,侨联搭建線上線下聯動的帮助“僑平台”,已幫助500餘名海外同胞圓了尋親尋根夢。余名
四年漫漫尋根路 終覓墓碑“連山”處
“同安”二字,承載著無數海外華僑華人對故鄉的眷戀。2020年11月,廈門市同安區華僑曆史學會會長、銀同僑史館創辦人莊誌鵬收到一封來自馬來西亞的郵件。第四代華人陳振業希望尋找祖籍地,但其曾祖父墓碑上僅留“同安”二字。信息稀缺,加上疫情阻隔,尋根之路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莊誌鵬並未放棄。他深知,“不放棄任何一個線索,就有可能圓一個海外華僑家族的尋根夢”。2024年8月,莊誌鵬在前往馬來西亞交流訪問前,再次主動聯係陳振業。通過反複溝通,結合新找到的其曾祖母墓碑上的“連山”二字,莊誌鵬推斷陳振業的祖籍地可能位於海滄區東孚街道連山(蓮山)三社或集美區灌口新亭三社。經過多方努力,2025年2月19日,好消息傳來——陳振業的祖籍地被確認為海滄區東孚蓮花三社。“墓碑上的‘連山’,終於找到了。”莊誌鵬感慨道,“每一次看到華僑們尋根成功,我都感到無比欣慰。”
這樣的感動瞬間,還發生在著名廈門僑領陳新政的後代盛惠齡身上。2024年,盛惠齡通過郵件發給新加坡廈門公會,表達了回廈門尋親的強烈願望。莊誌鵬第一時間響應,組建尋親群,並聯係到廈門嶺兜的陳雙革。在陳雙革的熱情幫助下,僅僅半天時間,通過嶺兜陳氏族譜就幫盛惠齡確認了根。2024年12月9日,她與丈夫回到廈門,與族親在嶺兜陳氏宗祠內相認。那一刻,跨越百年的血脈親情得以延續。
搭建僑橋新舉措
共繪桑梓新篇章
“我們深知每一位華僑心中那份對故土的眷戀和渴望。”同安區僑聯主席莊韋萍說。近年來,同安區僑聯發揮僑聯組織聯係麵廣的優勢,推出“心係桑梓”尋親尋根為僑服務品牌,通過組建尋親誌願服務隊伍、致信海外社團及鄉親、發行《把根留住》一書、舉辦“心係桑梓”僑批展等係列舉措,描繪出“以僑為橋、四海同心”的美好圖景。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同安區還成立了福建省首個由個人創辦的僑史館——銀同僑史館,線上線下一體化展示同安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奮鬥史。這裏不僅是僑鄉文化傳承的載體,館內陳列的族譜、信件、老物件等,也為尋親提供了重要線索,成為開展“心係桑梓”尋根尋親工作的重要平台。
“銀同僑史館既是尋根溯源的‘精神地標’,更是僑務創新的生動縮影。自開館以來,該館已接待了海內外社團、重點人士等50多個團組,800多人次。”莊韋萍介紹道,2024年,同安區僑聯還依托銀同僑史館平台,與字節跳動“頭條尋人”尋根項目組合作,設立了“銀同文研社”網站,長期為海內外鄉親提供尋親尋根服務。這一舉措不僅拓寬了尋親渠道,還提高了尋親效率,讓更多海外華僑得以圓夢故土。
近年來,同安區僑聯已幫助海內外鄉親尋親尋根100多件次。展望未來,同安區僑聯表示將繼續深化“心係桑梓”品牌,搭建更多“僑平台”,促進中外人文交流與合作,讓“千年銀城、四海同安”的故事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綻放光彩,為更多海外華僑搭建回歸故土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