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周刊

前沿周刊

安徽進行長達32年戰爭

时间:2025-04-20 11:40:57分类:熱點

1700多年前,相约向春逍遥曹魏與孫吳為爭奪合肥,安徽進行長達32年戰爭。而行其中最有名一次就發生在古逍遙津畔。张辽《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故事,威震就是相约向春逍遥對這一著名事件的生動描寫,流傳千古,安徽婦孺皆知。而行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辽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威震實力大增,相约向春逍遥就準備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安徽由於孫、而行劉聯合,张辽大敗曹兵於赤壁,威震使形勢發生明顯變化。赤壁戰後五六年中,曹操不斷在江淮地區用兵,本欲從此處突破長江天塹,統一江東。但遭到孫權頑強抵抗,隻好改變策略,為避免兩麵受敵,他一麵暫且放棄統一江東,派大將張遼等在合肥屯兵,息軍養士;一麵將大軍調往西北,力征張魯,奪取漢中,進一步擴張自己實力。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進軍漢中。劉備奪取益州時間不長,懼怕益州得而複失,接受諸葛亮建議,再次派人到東吳,重申聯盟舊好,希望孫權出兵合肥,牽製曹軍西進。謀士伊籍受命前往東吳,許以湘水為界,將荊州一分為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本來孫權拿下皖城後就覬覦合肥,加上條件優厚,孫權很快答應下來,便令諸葛瑾使蜀,恢複吳、蜀友好,便將湘水以東大片領土劃入東吳。

當時合肥乃揚州首府,為曹魏政權軍事重鎮。合肥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向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因此,合肥就成魏、吳爭奪的敏感地區。彼時,曹魏分兵屯守合肥的將領有張遼、李典、樂進及薛悌等人,守軍7000餘人。為首者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武力過人,先從呂布,布敗歸曹,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屢有戰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虎將。李典,字曼成,山陽钜野人,追隨曹操,以功遷破虜將軍,封都亭侯,為人好學,風度儒雅,軍中稱其長者。樂進,字文謙,容貌短小,膽略過人,從曹操征伐有功,封廣昌亭侯,累遷右將軍。薛悌,字孝感,東郡人,曾任泰山太守、右長吏,時為護軍,為人忠貞練事,堪稱世吏表率。可以說,以上4個都是曹魏營壘中忠於職守的文官武將。

曹操西征之時,就估計到孫權有可能再次進犯合肥,因此他在去漢中之前預先寫一道命令,藏在木函中,交給護軍薛悌,要他“賊至乃發”,按計行事,“臨危不亂”。當孫權率10萬大軍兵臨城下之際,薛悌和守城諸將便打開木函,原來是這樣幾句話:“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在曹操心目中,張遼、李典是能征慣戰的勇銳之將,所以使之出戰;樂進的特點是持重,所以使之守城;護軍薛悌是文官,所以不要參戰。可見曹操確實知人善任,考慮周詳。

諸將看罷曹操的密令,疑惑不解。眼下孫權10萬大軍,曹軍隻有7000兵力,出戰“眾寡不敵”,很難取勝,堅守待援,又無希望,究竟是戰呢?還是待援呢?眾說紛紜,一時相持不下。

張遼有勇有謀,破解曹操用兵之道。他認為曹操密令的核心是掌握戰爭主動權,故力主奉教出戰。他說:“公(指曹操)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大意是說,如今主公遠征在外,爾等若坐待其援,敵人必能在援兵未到之前,破城池。因此主公命令他在敵軍尚未合圍之時,便主動迎擊,打他一個下馬威,滅敵人誌氣,長自己威風,安定眾心,然後守城,方可無虞。此時,樂進等對出擊仍持懷疑,沒有表態。張遼見遲遲不能作出決定,心急如火,便火冒三尺,大聲地說:“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遼將獨決之。”也就是說,他準備獨自出戰。李典也是以勇著稱,是主張出戰的,開始討論時,他因平素與張遼不和,不想表示戰守態度,當聽到張遼準備拚此一死,獨自出戰,為顧全大局,感慨地說:“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可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請從君出。”用現代話來說,這是國家大事,張將軍意見是對的,怎麽因私憾而忘公義,願從將軍共同出戰。由於李典在關鍵時刻,申明大義,使守城諸將很快統一認識並製訂初步作戰方案。事不宜遲,張遼連夜動員,募集敢死之士800人,交待出擊任務和意義,然後殺牛宰羊,設酒犒饗,以壯軍威。頓時戰雲密集合肥上空。 

張遼出擊,所向披靡

次日清晨,張遼披甲持戟,一馬當先,大呼數聲“張遼來也”,率眾衝入吳營。這時孫權毫無準備,張遼連殺數十人,並斬東吳孫武等兩員大將,直逼孫權帳下。孫權大驚,不知所措,不知虛實,急忙登上一個土壘,手持長戟自守。張遼叱指孫權,要與他拚殺,孫權死守土壘不動。此時吳軍見張遼兵少,便迅速圍上來,密密麻麻地把張遼包圍好幾層。張遼竟無懼色,左衝右突,殺出一條血路,帶領麾下數十人衝出包圍圈。此時,未衝出的曹兵急得大喊:“將軍,棄乎?”張遼聽到後,又返身穿入重圍,救出眾人。張遼殺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東吳人馬皆披靡。這時李典也帶兵前來接應。這一戰自清晨廝殺到中午,吳軍傷亡慘重,陣營大亂。張遼見出擊目的達到,方才率眾回城,加強守衛。至此,守城諸將士無不佩服張遼,軍心大安,勇氣倍增。

在第一次出擊之後,合肥在張遼等人嚴密防守下,孫權連續圍攻十多天,毫無進展,他感到攻城不下,長此下去,不是辦法,隻好撤軍。當吳軍紛紛上路時,孫權帶少數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撤軍情況,被張遼在城上望見。張遼詢問吳兵降卒:“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吳兵說:“是孫會稽(即孫權)。”於是張遼立即率領精銳步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孫權等突然圍困。這一突如其來的襲擊,孫權等人毫無提防。孫權趕忙命人追還前兵,可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甘寧、呂蒙、蔣欽等人拚死抵住張遼,淩統率親兵300人護孫權突圍,以死捍衛孫權。淩統高呼讓孫權趕緊過河,馬行至小師橋,橋板已被拆除丈餘,無法通過,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孫權不由仰天長歎,形勢異常危急。吳將穀利急中生智,讓孫權“持鞍緩控”,然後揮鞭,“以助馬勢”,駿馬奮力飛奔,一躍升至津南,終於奪路而去。正如《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詩雲:“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曹學栓《名勝誌》說,重修後的逍遙津橋改名為“飛騎橋”(此橋1955年前後,因修建馬路,填平橋洞,湮沒於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