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我國開始實施《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专访字塔转型將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贝多如今5年過去,广普普惠金融在我國有怎樣的惠金發展?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完善?普惠金融如何促進共同富裕?
在12月16日舉行的“2021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開幕前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會聯席主席兼院長的目标貝多廣接受界麵新聞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普惠金融的从金成橄理解和觀察。
界麵新聞:您一直在向各界倡導“普惠金融”的社会社正解為“不是既普又惠,而是榄型包容性金融”,近兩年,专访字塔转型您覺得普惠金融的贝多相關方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回歸正軌了嗎?具體有哪些表現?
貝多廣:七、八年前,广普很多人聽到普惠金融的惠金概念還是陌生的,但現在走到全國各地,目标一說到普惠金融大家都是从金成橄耳熟能詳。“普惠金融”這個概念是社会社從國外引進的,原詞字麵上是 inclusivefinance ,但是我們翻譯成了“普惠金融”,那麽中國人大多不知道它的來源,就是看到“普惠金融”後望文生義,不少人理解成既要“普及”又要“優惠”。
這種認識帶來的一個後果,特別是在“優惠”方麵,就理解成對弱勢人群、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就是要用優惠的利率。近幾年確實也看到,所謂的普惠金融信貸利率逐年下降,而且監管部門也在政策上有所要求。我認為,從大的格局來看,對任何企業或者任何個人來說,利率低總歸是好事,但是資金在市場上有供應和需求,兩者是相對均衡的。
如果人為壓製利率,就會造成供應減少、需求上升,那麽就會帶來一係列的問題。我觀察到,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資金實際上對小微企業是過剩的,供應增加以後,資金會流向其它地方,比如小微企業主轉給別人賺利差。這些現象在市場經濟裏還是存在的,所以對於普惠金融的認識,我覺得還是要不斷提高。
當然,總體上,我們國家過去5年普惠金融的發展成績還是巨大的,這個是要充分肯定的。
界麵新聞:您認為過去5年裏普惠金融在哪幾個方麵的進步尤為明顯?
貝多廣:我自己概括大概有四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就是我們國家的動員能力。因為我們國家體製的優勢,能把所有銀行都全麵動員起來,特別是國有的大銀行。現在可以看到,幾乎所有銀行都建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全麵投入普惠金融發展,全國形成了銀行全麵開展普惠金融的大格局,效果也非常明顯,這是全世界其他國家無法效仿的。
第二個方麵是在政策層麵。一是國家在各個省市確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進行探索,有的試驗區側重於鄉村,有的側重於城市,有的側重小微企業,各個地方的特點不一樣,各地都在探索一些創新的做法。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常規做法,先試點然後再鋪開,這也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一些改革試驗區確實是對實體經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我們國家在短短的5年期間,就將助農取款點覆蓋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別的國家也有類似的安排,但是他們達不到我們這麽快的速度和這麽顯著的效果。這確實是走到了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裏”的體現。我覺得以上兩點在政策層麵應該說是可圈可點的。
第三個方麵,我們國家對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使得金融科技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特別是像數字支付、數字信貸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數字支付、手機銀行等技術上的發展和進步,使得普惠金融觸達了原來難以觸達的“最後一公裏”。金融科技發揮的作用在我們國家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也是領先於世界的。
第四個方麵,普惠金融理念得到廣泛的普及。因為我本人也是一直學金融的,坦率地說我們國家學金融的人較多是對證券市場、資本市場等高端金融領域認識較深。但是早先對於普惠金融對國家、社會的價值的真正理解,是比較缺乏的。經過這幾年的普及宣傳,全國人民對普惠金融有高度的認可,而且現在整個金融領域都在身體力行地參與普惠金融的發展。除了銀行以外,在保險、證券其他金融的子領域裏,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正在推進,我相信在未來的兩三年內也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界麵新聞:2017年,您曾提到,普惠金融麵臨的挑戰是如何解決“最後一公裏”。剛剛您也提到普惠金融在某些方麵已觸達到“最後一公裏”。您認為,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完善?
貝多廣:對於“最後一公裏”的認識也要深化一點,因為一般我們理解“最後一公裏”是物理上的,比如在偏遠鄉村、海島、沙漠裏,以前的金融機構,因為成本的關係不願意去提供服務。現在金融服務點都覆蓋到了60多萬個行政村,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形式上、物理上、或者說實體上,“最後一公裏”已經有係統的架構。
但是,要進一步深化理解“最後一公裏”,不僅是在物理上,更多是在心理上。“最後一公裏”需要觸達的人群可能就在身邊,比如個體戶、外賣騎手等靈活就業者。從物理上看,他們並不遠,說不定我們每天還能接觸,但是實際上這個群體也是被正規的金融體係所排斥的。
所以,要真正解決“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實際上要以服務對象,也就是以客戶為中心。我們國家要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就要從理念上轉變,真正落到基層,特別是中小微弱的基層,去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從需求出發去設計產品,這樣才能夠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國家能把微弱群體的能力調動起來,無論是生產能力還是消費能力都能調動起來的話,經濟增長還能再增加幾個百分點。
界麵新聞:大眾理財是普惠金融其中一個領域,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理財產品,以超低的門檻限製,為大眾提了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戶體驗,使居民投資資金的收益大幅提高,也推動了個人理財市場的迅速發展。但目前,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監管日趨嚴格,例如,去年互聯網存款產品在各互聯網平台的APP上全麵下架。您認為這對普惠金融的推行會產生哪些影響?
貝多廣:首先我覺得數字普惠金融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普惠金融的希望肯定是數字化的普惠金融。我們從數字支付已經嚐到了非常大的甜頭,後來很多數字化的金融服務也是建立在數字支付這個基礎設施上。
在數字支付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出來的數字信貸,大幅度提高了信貸的效率。當然在數字信貸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除了互聯網存款以外,在互聯網貸款方麵國家也進行了強監管,因為互聯網貸款會帶來一些不確定的風險。
從數字化角度,我相信沿著從數字支付到數字信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的路徑,在互聯網平台上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去推動數字理財的發展一定勢不可擋。隻要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發展起來,數字理財必定會有所發展。
但是,現階段我們也要注意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麵,也就是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注意數字理財可能會帶來的負麵影響。比如我們在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注意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的保護。因為普惠金融服務的對象是普羅大眾,特別是比較弱勢的人群,他們的金融素養、金融能力實際上是比較弱的。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同時,還需要保護他們不要輕易受到傷害。
這要求我們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同時,不能野蠻成長,還是要加強監管,要規範成長。比如互聯網平台存款的問題,存款是千家萬戶的,如果互聯網平台用高額的利息進行高息攬存,激發老百姓去搶購存款產品,就會帶來一些風險。因為我們國家所謂的對銀行要強監管,本質就是因為銀行是一個存款機構,千家萬戶的老百姓,甚至很多人都是弱勢人群,拿著養老的錢放在銀行。如果老百姓把錢投入到帶有投機性的風險平台上,潛在的風險就會比較大。
對於互聯網存款產品的嚴監管,我認為監管部門主要考慮的是,平台本身不是一個受監管的存款機構,也不是一個存款中介機構,沒有受到一定的監管框架製約,可能會帶來潛在的風險。互聯網平台上的存款產品多數是來自中小銀行,按照現在監管的要求,中小銀行隻能在本地開展業務,互聯網平台實際上就打破了地域的限製,一旦中小銀行變成跨地域經營,就違背了現有的監管宗旨。
另外,從我對中小銀行的了解,客觀上它們是有動力到互聯網平台上展業的,特別是農商行。因為這些銀行的客戶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農村的人都是農商行的存款客戶,但是現在年輕人要麽離開了,要麽就是手機化了,農商行的儲蓄所基本就是老人在那裏辦理業務。換言之,農商行的客戶流失非常嚴重,特別是欠發達的地區,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客戶結構也發生變化。這對這些小銀行來說是釜底抽薪的,因為沒客戶了,今後要搞貸款業務時存款都沒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小銀行走向數字化平台也是一種客觀的要求,但是現有的監管原則,包括監管對數字平台的認可程度在不斷發展中,也不是很明確,所以現在監管比較嚴格。我覺得在現階段是很正常的,但是監管也要與時俱進,看到大的發展趨勢。怎樣在複雜的新現象和新矛盾當中,找到一個既能夠支持創新,又能夠防範風險的平衡點,這也是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界麵新聞:今年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的主題是“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您認為普惠金融是如何促進共同富裕的?未來又該從哪些方麵發力,進一步發展普惠金融,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貝多廣:普惠金融在本質上就是促進共同富裕。之所以會出現普惠金融,就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金融對於收入分配、財富分配、資源分配可以說是最關鍵的,因為金融就代表了資源,它可能代表貨幣,但更可能是代表實物的資源。在過去傳統的金融體係當中沒有普惠金融,傳統金融服務是有排斥性的,中小微弱,特別是低收入人群,是被金融體係排斥在外的。
我們現在推廣普惠金融,實際上是包容性的金融,就是要把中小微弱人群、低收入人群都包容進來,通過金融服務讓他們獲得公平正義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普惠金融實際上就是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得他們不再處於弱勢的狀態,起到了調整財富分配結構的功能。
比如,對於小微企業或者農戶,如果他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信貸支持,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去擴大生產規模、開拓新業務、進行創業,這樣可以使自己發展起來。如果沒有信貸支持,他們就不能擴大再生產,也沒有進一步擴大自己財富的機會。
再比如,保險產品可以平衡中小微弱人群的風險,如果沒有保險產品,農民種莊稼受到氣候災害的影響,可能就會傾家蕩產,這一年日子就難過了,但是如果他有保險可以進行理賠,至少能夠渡過難關,甚至可以覆蓋原來投入的部分成本。
那麽,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普惠金融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就是讓這個金字塔底層的人群能夠逐漸往上升,讓金字塔社會轉型成橄欖型社會。普惠金融可以說是起到了一種杠杆的作用,如果普惠金融做得好,就會使得底層的人群有機會通過普惠金融轉變成為橄欖型社會的中等收入人群。在我們國家普惠金融發展得非常迅猛,我們到各地去調研也看到了特別多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弱勢人群,通過金融的支持改變人生的案例。
另外,我特別想說的就是,普惠金融並不僅僅局限在普惠信貸,今年的《構建普惠金融生態體係——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1)》提出構建普惠金融生態體係,這裏就特別強調,除了信貸以外要關注保險,特別還要關注資本市場。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像科創板、中小板、北交所、新三板,實際上都是屬於普惠金融,因為它能幫助中小微企業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讓更多的社會資本能夠進入到普惠金融的領域,所以這些都是在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中非常好的手段。